新时代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的
策略选择
新时代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需从多个维度齐头并进,形成高校基层党建品牌的持久影响力。
一、立足实际、围绕发展,强化品牌意识
强化品牌意识的工作重点是增强学校师生的品牌意识,将党建品牌凝聚为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大学生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树立品牌化战略的长远眼光,也应当配合坚实有力的执行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立足实际,加强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的执行力,落实其相关政策措施。
二、明确定位、着力铸魂,提升品牌感染力
高校在基层党建品牌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首要是明确自身定位,凭借自身特色,依托一定的载体进行品牌展示。基层党组织在党建活动中要以鲜明的主题引导人、以充实的内容教育人,以特色的品牌吸引人,以响亮的口号鼓舞人。首先,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入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不断延伸和发掘党建品牌文化内涵,建立党建品牌核心文化体系,在党建品牌化建设中不断总结和创新,逐步积累党建品牌的文化价值,使高校师生形成对党建品牌的心理认同。最后,要展示出基层党建品牌的生机与活力,使品牌特色鲜明化,品牌效应最大化。
三、注重宣传、融媒创新,提升品牌价值
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工作要取得长久的成效,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党的建设品牌宣传推介机制。有效的宣传是提高政策知晓率的重要手段,高校在构建党建工作特色品牌中应配合相应的宣传工作。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宣传工作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守好校园舆论主阵地。借助大众媒体平台,利用其高效开放、互联互动、实时共享的特点,将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特质进行广泛传播,加快党建品牌化的推广进程。通过品牌化的宣传推广可以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组织力,让师生真正受益,从而建立起对党建品牌的认同感。(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年6月23日版)
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语境
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与应用普及,开启了包括职业教育治理领域在内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纪元。数字技术在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效能的同时,也给职业教育治理实践带来了技术依赖、技术鸿沟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必须深入剖析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以便更好地规避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不利因素,释放数字技术的有利价值。
一、治理结构碎片化,推动职业教育治理实行数字化转型
职业教育碎片化治理是指受主体利益分歧以及沟通协商渠道阻滞等影响,不同治理主体的治理目标、权利、资源等在不同地域与不同层级上的交错重叠,从而导致无法形成治理合力的分散型治理样态。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共同愿景缺失,治理目标缺“整”。职业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决策的集体治理,其有效治理离不开各治理主体的参与。为此必须加大行业与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其与职业院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由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治理主体的利益取向存在分歧,职业教育治理目标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二是政府协调不足,治理信息缺“整”。政府在职业教育治理中通过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对职业教育资源流向及配置进行适度引导,运用政策信号使资源在社会主体和职业教育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保证治理资源的有效供给。然而,就现实而言,政府在职业教育治理中充当主导者角色,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渠道受限,客观上导致各主体之间治理信息分散,难以达成治理共识。
二、治理过程松散,要求职业教育治理实行数字化转型
在职业教育治理实践中,紧密关联的嵌入式治理是实现治理目标和确保治理效能的过程性保障。政策使价值在不同利益团体间达成最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平衡,职业教育政策在综合考虑多方利益后诞生,代表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利益调适后的价值选择,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政策目标与执行紧密嵌入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
由于存在政策目标背离、政策执行过程偏差等现实困境,职业教育治理过程呈现松散关联的状态,这需要公众广泛参与政策讨论,确保政策目标与主体利益一致。事实上,受科层管理机制和信息交流渠道不畅的影响,社会公众主动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不高,政策目标与公众实际需求不符,难以确保治理决策的客观性以及治理过程的公众参与度。
三、治理功能粗放,呼唤职业教育治理实行数字化转型
从粗放式治理到精准治理的转型,是多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所谓“粗放式治理”是指治理浮在表面,导致治理决策不科学和不系统,难以应对复杂社会情境的变化。随着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风险的日益增加,职业教育的治理场景和治理要求也变得更加复杂。
受条块式的组织结构和滞后的治理技术影响,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治理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条块式的组织结构降低了精准化治理效果。政府既是公共利益的平衡器,也是职业教育治理的核心主体。职业教育的治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影响。在条块和分割的组织结构中,地方政府的统筹治理能力有限,容易陷入重复治理和形式主义的困境。另一方面,治理技术落后削弱了精准化治理效果。技术是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工具,精准治理离不开新兴技术的综合运用。面对日趋复杂和动态变化的职业教育治理情境,更需要优化治理技术、更新治理工具,特别是在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解决职业教育治理日常工作时,捕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精确识别、精准引导、精细规划、精准对接,摸清治理需求,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供需的精准匹配。(来源:《教育与职业》2024年8月23日版)
培养新质劳动力: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使命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他将劳动力要素作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新质劳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必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具备新质生产力所需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就是新质劳动力,新质劳动力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一、新质生产力呼唤新质劳动力
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和运用,推动生产力场景、生产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系不断提升变迁,也进一步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促使更多劳动者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释放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为劳动者提质赋能,催生生产系统内部的适应性变化,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人能力素质得到充分发挥。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新质劳动力的涌现。科技进步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型劳动者来操作、管理和创新。这些新型劳动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素质,能够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劳动力通过其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增长。
二、培养造就新质劳动力离不开职业教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新质劳动力类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拔尖科技人才,实现国家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求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众多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资料的新型人才,要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面向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要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劳动力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三、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实体经济在解决人口劳动就业、彰显经济韧性、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新质劳动力的供给和支持。职业院校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要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强化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互补优势,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质劳动力。(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7月2日版)
本期编辑:党委组织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