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双元”育人创新模式
义乌工商职院建设“校园e金融”
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逻辑主线。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和紧密合作型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义乌分行共同建设“校园e金融”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创新模式,努力寻求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发展。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依托“校园e金融”,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参考专业培养目标、技能大赛要求、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校企共建真实设备+虚拟仿真、企业导师+专任教师、企业考核+学校考核、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四个结合”的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的“四个相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真正感受金融企业的真实运作流程。
校企协同,共同建设教学运营一体化课程。协同校内教师和金融企业导师,将核心专业课程内容与金融行业标准及金融企业的真实运营项目相对接,基于金融岗位典型工作业务流程,进行启发式、任务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并基于金融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开发教学运营一体化课程。
校企协同,共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对一些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团队协同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共同商定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共同分析项目内容的难度和广度,保证前后实践项目的延续性和提高性,并共同完成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教学。
校企协同,共同开展学生进阶式实操训练。以“校园e金融”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校企各种资源,开展多样性、进阶式、个性化的实操训练,为金融专业学生搭建就业见习基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一方面,利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渠道形态,陆续推出针对不同阶段青年群体的学习实践项目,让学生接受银行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流程培训;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开发出有自己创意、能投入使用的校园金融产品,加深他们对金融产品的理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园e金融”,以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规格、高质量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构建“课—训—赛—创—岗”一体化育人模式。以“课”“训”环节为基础,培养学生金融从业技能,通过“赛”“创”“岗”环节带领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现从基础能力夯实到专业实践能力的递进式培养。(来源:节选自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专业校企‘双元’育人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校园e金融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新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强国进入了服务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加速建设期。职业教育担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的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一、加快编制并实施职业教育布局体系。
一是重点围绕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空经济区等经济要素聚集区、产业发展功能区,编制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布局体系。二是围绕重点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编制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三是按照“抓住两头、理顺中间”思路,以东盟、中亚为先行区,带动非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编制职业教育助力大国外交布局体系。依托三个布局体系,构建起中国职业教育资源匹配数字地图,引领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找准定位,进而将“一体”“两翼”工作由主要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为目标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转变。
二、引导职业院校坚定服务导向的办学理念。
用好评价指挥棒,对职业院校资源配置、评价方式、考核机制进行整体优化设计,重在“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推动职业院校从注重办学条件改善和自我循环发展的小逻辑,更加注重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转变成引导职业学校由“基础好、条件好”向“服务好、支撑好”转变。
三、明确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定位。
重视技能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技能才能赢得未来。着眼“国家战略急需干、职教定位必须干、学校发展应该干”,深化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职业教育“101”计划)。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采取头部企业、牵头学校、职教专家三组长制,系统进行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着力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向综合技能提升转变。
四、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
按照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3I)要求,迭代升级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职业教育数字化支撑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丰富应用场景,持续丰富教学资源;坚持应用为王,全覆盖、个性化服务学生学、教师教、教学管,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
五、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高标准、高水平举办2024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组建世界职业教育联盟、颁发世界职业教育大奖、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等,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从引进来、走出去等国际合作形式向输出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标准、培养标准、价值标准等转变。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新局,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职业教育的行动派、实干家,把工作往细处谋、往实里做,蹚出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职教力量。(来源: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7日01版)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打造一流职教师资队伍
2024年8月6日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应当具备的核心品质,教育家精神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工匠之师”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理想信念铸就师魂,以道德情操涵育师德,以育人智慧提升师能,以躬耕态度锤炼师风,以仁爱之心端正师行,以弘道追求坚守师道,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潜心读书、精心育人”的生动实践和创标杆、建一流的干事实效。
以教育家精神担当初心使命 铸造爱国敬业的忠诚之师
教育家精神之可贵,首先体现在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担当和对“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家国情怀的传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从建校伊始,学校就把“爱国敬业”置于校训之首,引导师范生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己任,将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刻进师生之基因,融入事业之发展。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必将在学校培养的一批批职教师资和他们所培养的一代代技能人才中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以教育家精神滋养高尚师德 塑造精心育人的模范之师
精神状态关乎教师形象,更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成败。教育家精神的意义在于传承、生命在于践行。要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国之大者”,争做“大国良师”,为教育强国建设团结奋斗、砥砺耕耘。学校用教育家精神“典范榜样”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激发广大教师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看齐意识,坚持把“潜心读书、精心育人”与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打造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师师德涵育体系,引导师生在职教报国、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锤炼过硬品质与高尚师德。在一流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坚持“德技并重、以德为先”,把“精益求精”注入“工匠之师”的灵魂,把“精心育人”视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圭臬。学校师德师风“严”的基调持续形成,师德师风“好”的态势持续巩固,师德师风特色化、系统化建设模式逐步形成。
以教育家精神涵育特色文化 锻造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师
教育家是所有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教育家精神是对全体教师提出的共同要求和发展期待,是教师发展的标杆、丰碑与灯塔,教育家要具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建校45年来,学校以打造全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标杆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己任,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构建以爱国敬业为重要引领,以精心育人为根本追求,以工匠精神为重要特色,以行知园、炎培园、班墨园和校史馆“三园一馆”为主要载体的职业技术师范文化体系,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强教,引导教师始终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创新竞进、永争第一。
以教育家精神砥砺奋进之志 打造善作善成的精锐之师
教育家精神中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体现了笃行实干的价值导向与要求。学校从“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到理实一体、双师双能的培养模式,无不体现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师对“笃行”的价值追求和“实干”的奋斗底色。学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围绕“职业教育+”机械、电子、信息、汽车“1+4”学科链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引导教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以申博攻坚和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为重要契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做优做强世界职教大会成果转化与研究中心、全球职教发展智库和鲁班工坊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推动中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走向世界,引导教师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抓好特色化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在天津市劳动教育“两中心一联盟”“三种精神”研学基地等平台作用,引导教师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来源: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10日 第05版)
本期编辑:党委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