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简介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综合信息 | 党建之窗 | 规章制度 | 服务指南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信息>>正文
 
   
职教前沿动态(第28期)
2025-07-04 17:33   审核人:

科研领跑 技术伴跑 专业跟跑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坚持“科研领跑、技术伴跑、专业跟跑”机制,紧密围绕本地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卡点以及转型升级痛点,积极作为。在科研领跑方面,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鼓励教师团队勇挑重担,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在技术伴跑环节,精准对接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大力推动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企业技术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积极推进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企业工程师进校园的“双百工程”,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专业跟跑上,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人才保障。

多元联动,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市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政行企校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初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内部管理制度化、运行实施市场化,探索出决策、项目、执行、咨询“四中心”服务型实体化运行模式,各方在产教融合大舞台上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实现多方共建共治共享共赢。通过多元联动机制,学校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为区域职业教育生态优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台推动,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类型多样、功能集约、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产业服务能力和发展效益。

项目驱动,聚焦产业发展瓶颈。聚焦当地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从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等基础工作入手,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项目。“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提升农村人才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本地企业用工保障计划”着眼于解决本地企业用工难题,通过订单式培养、新型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用工保障。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切实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平台+实体+项目”的常态化运行模式。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10日05版


以教育数字化提升高校育人实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施力点与突破口,教育数字化从赋能智慧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优化数字教育生态等方面为上海交通大学育人实效的提升注入了动力。

一、赋能智慧思政建设

一是推动思政课转型创新。学校2025年春季学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在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探讨了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思政课教师引入数字技术,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高效生成课件、教案等素材,优化教学效果评价,推动思政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二是探索育人画像系统开发。学校研发“学生画像”系统,通过整合全学段、多维度的学生数据(如学业表现、网络行为、实践参与等),构建中央数据库,实时感知学生思想动态,为精准思政提供数据支撑。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动态调整育人方案。三是构建虚实融合育人场景。建设“大思政”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模拟“雪龙”号科考、大飞机研发等现场情境,将育人场景延伸至国家重大工程一线,提升思政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基于深度学习、动作捕捉、语音合成、图形渲染等技术,推出全国高校首个虚拟数字人主播——“交交”,并开展要闻播报、新闻发布、课程介绍等工作。

二、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一是开展“AI(人工智能)+HI(人类智慧)”教育改革。制定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改革方案。遴选聚焦首批“AI+专业”开展“AI+HI”专项建设,深入推进AI跨学科融合,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培养引领未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025年3月,学校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研发、部署与应用。二是推进智慧教室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150余间教室进行智慧化改造,配备互联黑板、智能直播系统等数字教学设备,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教材+平台+实践”思路建设数字化教材库,通过语音识别、文本识别、图像跟踪等进行课程资源的智能化处理,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三是丰富数字化教学服务。自主开发“SophX知识图谱”应用,支持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绘制知识图谱,助力知识梳理,强化学习效果。在课程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学科知识地图,梳理出整个课程体系中重叠和差异化明显的知识点,便于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为课程选择提供参考。

三、优化数字教育生态

一是加强算力平台支撑。建设“交我算”计算平台,优化云计算、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等功能。构建多个数据存储平台,持续提升CPU(中央处理器)总核数及存储总容量。基于超算互联技术,实现覆盖多区域的跨校区算力服务,为全校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针对算力及数据分散等问题,打造大规模集成化管理服务平台“交我办”,建设操作简便、高度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推动各级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现核心系统集中平台化运行。二是实施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全国产化、“R1+V3”全系列本地部署的DeepSeek(深度求索)671B,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千亿级大模型支持服务。融合智能推理引擎,升级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数学深度推理AI工具,在提升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引导协助学生自主构建解题路径。三是加强数字素养培育。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教学等主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专题培训,持续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工具使用等多个维度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人才保障。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506


让软件扎根产业长出“工”的筋骨(节选)

近年来,深信院牵头在全国率先成立工业软件职业教育集团,并联合华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牵头成立国家工业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院在专业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场景等方面着力创新,为国产工业软件提供人才、技术等服务。

一、工业软件姓“工”不姓“软”

由于高端人才不足,深圳市冰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冰海科技”)在研发PCB物理加工智能装备控制软件相关项目时,一度进展缓慢。

冰海科技遇到的人才难题并非个例。“调研中我们发现,国产工业软件在攻关与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根技术、数据、人才和生态等壁垒。”在深信院党委书记苗宁礼看来,无论是国内大型工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强国”,都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

据统计,未来5年,国产工业软件应用型人才需求逾400万,研发型人才需求逾20万。然而,我国高职院校自2021年正式设立工业软件开发技术专业以来,全国目前仅有约15所院校正式招生,部分院校在国产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环节,曾一度面临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环境匮乏等挑战。

深信院坚持国家所向、产业所需、深信所能,奋力担当作为。学校未沿用传统“软件类”人才的培养路径,而是秉持“工业软件姓‘工’不姓‘软’”的理念,将工业软件专业设在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学校以智能制造的硬件场景为依托,从源头重构教学逻辑、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

“我校现已探索出‘产业牵引、盟院融通、三维四共’的工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深信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晖表示,学校与国内工控领军企业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高等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工业控制领域的软件技术人才。同时学校还向冰海科技等企业精准输送逾百名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人才之困。在学校助力下,冰海科技现已成长为国产PCB钻铣系统的重要供应商。

二、产教科融合培育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

“工业软件不但要比拼核心技术的‘硬实力’,而且要较量工业场景适配度的‘软着陆’。”学校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副院长刘明俊深耕产业,深知企业看重工业软件专业学生在开发、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校内育人平台、产业学院等,构建产教科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将“源于产业用于产业”理念落实于育人实践。学校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对标3C产品企业场景,融加工、贴片、组装于一体,建设了柔性集成制造生产线,承载流程化软件开发及应用等任务,努力打造真环境、真任务、真岗位,开发真实的教学项目。

“工业控制软件系统开发”这门课上,学生基于智能产线等装备,完成代码编写、硬件联调等全链条任务。在“软硬一体”的课程训练下,学生可对照岗位标准,操作企业级任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现场应用能力,深信院与企业建立订单班。学生在第五学期来到企业一线,浸润式学习工业软件的实践应用。

三、聚智合力为国产工业软件育才创新

要想揽下电路板精细加工这个“瓷器活”,PCB钻铣数控系统与超快精密激光微加工系统这个“金刚钻”很重要。深信院教师团队迎难而上,用好广东高校数控系统与数控装备工程中心平台,持续攻关,成功研发出PCB钻铣数控系统与超快精密激光微加工系统。

如何带动更多职业院校协同攻关技术难题,培育高素质人才?深信院立项了工业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启动建设课程标准、课程图谱、专业图谱以及20多门课程,规划出版10本以上工业软件专题系列化教材。学校还牵头成立工业软件职业教育集团,吸纳了68家职业院校及企业成员,带动更多职业院校建好工业软件专业,共同努力为国产工业软件开发与应用育人才、做研发。

深信院与华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共同牵头建设国家工业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约60家高校、行业企业,开展实体化运作。共同体依托新一代国产工业软件架构,融通优质产教资源,建设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实践创新中心,努力打造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练兵场”。

学校与共同体内的企业共建工业软件培训平台、考证基地、培训标准、培训课程资源,立项建设了广东省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鼓励更多教师培训考证。从2021年至今,学校举办了14项与国产工业软件应用及开发相关的师资培训,500多名本科、高职教师受益,学校成为广东省工业软件试点高校,也是首批5所试点高校中唯一的高职院校。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6月2405

本期编辑:信息工程系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电话:0533-6811918  地址:淄博市周村区米山路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