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同体 赋能打造“金基地”
(节选)
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引擎,正推动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全国现代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该共同体深度对标国家教育部门“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在运行机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与之同频共振、高度契合。
在共同体强大动能驱动下,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紧扣江苏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脉搏,创新提出并深入实践“四集五化六共”建设方略,打造集教学、培训、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金基地”建设经验。
一、“四集五化六共”创新方略: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理念引领“四集”筑基:以“功能集成、资源集优、服务集聚、管理集约”为核心理念。在功能集成方面,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的边界,构建“教学实训—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闭环生态。资源集优机制通过“政府部门搭台、学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协同模式,汇聚了中国石化集团、万华化学等行业领军企业的优质资源。在服务集聚方面,建立“行业需求动态响应机制”,通过季度性行业企业调研、年度人才需求白皮书发布等方式,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高端化工产业带的发展,全方位满足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管理集约则依托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的跨部门协同调度,通过引入企业6S管理标准与数字化运维系统,形成“计划—执行—监控—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目标导向“五化”升级:瞄准“生产工艺绿色化、过程控制智能化、装置设备高端化、资源利用综合化、环境治理无害化”的行业前沿目标设计实训场景与内容,使人才培养紧密匹配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
路径贯通“六共”协同:开辟“理念共商、资源共建、过程共管、设施共用、成果共享、效益共赢”的协同路径。共同体成员深度参与基地规划、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质量评价,实现从理念到效益的全链条共生共荣,确保育人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无缝对接。
二、“一平台两基地四部六中心”协同发力:形成产教融合新格局
通过“四集五化六共”的具体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形成了“一平台、两基地、四部、六中心”的产教融合新格局。
其中,“一平台”即绿色化工产教融合平台,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两基地”包括责任关怀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四部”涵盖实习实训部、社会培训部、技术服务部、运营管理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六中心”包括绿色工艺实训中心、先进装备实训中心、过程控制实训中心、环境保护与安全实训中心、分析检测实训中心、通用技能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三维”指技能维、技术维、素养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层”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与岗位技能,通过分层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职教“金基地”成效辐射:打造产教融合新品牌
力争成为行业标杆:作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基地,严格对接行业标准与企业需求,通过构建涵盖化工生产全流程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安全环保教育:通过模拟真实化工生产场景,开展安全应急演练、环保责任教育等实践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责任,学员们不仅学习到化工生产的技术技能,更深刻理解“绿色化工、安全至上”的行业理念,为将来成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化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推动行业师资培训:基地成功入选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培训项目承训基地,充分展示其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领域的实力。推动化工科普:基地成功入选“科普江苏”体验馆,成为普及化工知识、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化工行业兴趣的重要窗口。通过先进的AI技术和互动体验设备,将枯燥的化工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让参观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化工产业的魅力与未来。
综上所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职教“金基地”在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四集五化六共”的创新方略指引下,不仅实现了教学、培训、研发、服务的一体化融合,更在树立行业标杆、强化安全环保教育、推动师资培训、普及化工科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2日第11版)
三元育人艺教融合 非遗传承绽放新彩
(节选)
为了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部门、南充市院团,以“政府部门搭台、三元育人、艺教融合”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之路,形成“政府部门给保障、院团下订单、学校育人才”的特色路径,实现“非遗传承的制度性突破”。
一、政府部门搭台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非遗传承与发展,政府部门保障是关键。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018年政府部门统筹专项资金约1000万元,学院投入资金约300万元,与院团合作,三方共同启动“国家级别非遗项目学历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构建起“政府部门主导资金+院校主抓教学+院团主攻实践”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南充国家级别非遗项目建设资金政府部门统筹投入、学院与院团双主体执行的“三元育人”工作格局。政府部门、学院、院团各司其职、紧密协作,三方共同制定《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方职责与培养目标,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有序推进。
二、创新艺教融合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传统与现代交织,技艺与文化融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深度推进艺教融合,构建了系统化、标准化、创新化的课程标准体系。传习班联合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南充市川剧团等非遗院团,打造“传统技艺筑基+现代技术赋能+跨界融合创新”三维课程框架。
在核心内容上,系统编写标准化教学大纲,细分武功毯子功、川剧高腔、木偶制作、雕刻技法等专项课程,让学生扎实掌握非遗传统技艺。同时,充分考虑时代发展需求,增设“非遗数字建模”“3D打印道具制作”“舞台光影编程”等现代创新技术课程,将现代科技融入非遗传承。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非遗传承技艺与文化课的结合,开设与非遗相关的文化理论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深刻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使命感。通过文化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非遗技艺的精髓,为技艺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剧目创作上,推进“传统IP现代表达”,将《龙门传说》《丝路驼铃》等经典剧目重构为沉浸式舞台剧,融入现代舞蹈语汇、多媒体投影交互技术,创新展演形式。
(二)教学模式:多元创新,因材施教
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广聘优秀传承人,建立“师带徒”双导师制,由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院团多名资深演员担任实践导师,推动传统戏曲教学从“人随师走”向“因材施教”转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以演促教、以创兴艺”的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学、练、演、创”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政府部门搭台、三元育人、艺教融合”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非遗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颇具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6月13日第11版)
艺工融合 产教协同 赛创互促(节选)
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宁大潘艺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创新性提出“艺工融合+产教协同+赛创互促”三维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一套扎根甬城、辐射长三角、面向全球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传统工艺活化传承、产业创新升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培育出大批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更成为激活地方文化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支点,为设计教育生态的重塑提供了“宁大模式”。
一、艺工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激活文化基因
宁大潘艺学院坚持潘公凯先生提出的“设计就是生产力”理念,依托学院艺术学、工学和建筑学多学科交叉互补优势,构建了“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对接”的艺工融合创新体系。学院通过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打造包括品牌设计实验室、智能硬件与人机交互实验室、数字媒体综合实验中心等在内的跨学科实验室和工作室,提供3D打印、VR(虚拟现实)、眼动仪等先进设备,系统地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在课程设置方面,面向全校开设“智能时代的智慧人文”“产品整合创新设计”“文化构成与创新设计”等跨学科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面向设计类专业开设“非遗文创设计”“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色彩材料与工艺”等跨专业特色课程,促进传统工艺与创新设计、工程原理与艺术美学相融合。这种“学科交叉+文化创新”的培养模式,使艺术美学与工程技术在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文创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产生协同创新效应。
学院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以设计思维激活传统美学基因,在城市空间、非遗活化、品牌传播等方向探索“文化+科技”的创新表达,不仅培养出兼具艺术创造力与技术实践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更探索出一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使设计创新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产教协同校地校企共育,服务地方发展
产教协同是宁大潘艺学院人才培养的另一大特色。学院通过“校地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建立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形成“需求对接—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人才输出”的良性闭环生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项目指导等教学层面,更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成为推动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智力引擎。
在合作模式上,学院与得力集团、公牛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怡人玩具等外商独资企业协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与象山县、宁海县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乡村振兴设计研究中心;与地方街道如鄞州区潘火街道开展社区深度改造合作,以设计助力区域发展。在课程重构方面,将企业真实项目、乡村改造实案转化为教学案例,纳入专业课程,通过项目制教学实现从“模拟训练”到“实战创新”的教学模式变革。在实践平台搭建方面,学院与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共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参与企业设计项目实践,参加浙江设计周系列活动,孵化学生创业团队,更通过联合举办“和丰杯”主题创意设计大赛搭建区域性创意展示平台,实践教育基地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在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方面,学院突破传统产教融合的时空限制,依托“品牌设计与传播虚拟教研室”,整合4所高校的优质资源,创新打造“虚拟教研室+云端工坊”的智慧教学教研模式,通过云端协作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年均开展跨校跨界联合教学教研活动10余场,有效促进教育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实体+虚拟”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破解了设计教育“重技法轻实战”的困境,实现了跨校联动、跨企资源整合、产教研跨界合作,更探索出地方高校助力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三、赛创互促以赛创促教学,以成果验成效
创新实践是宁大潘艺学院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院非常重视学科竞赛与专业创新能力相互促进的闭环效应,构建了“赛创融合+成果转化”的特色培养模式,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竞赛成果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反哺教学,形成“学习—竞赛—创新—教学”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在竞赛育人体系构建上,纵向建立“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进阶通道,横向覆盖广告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乡村振兴等多元领域,纵深推进“赛课融通”教学改革,将竞赛命题转化为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宁大潘艺学院以“艺工融合奠定根基、产教协同打通路径、赛创互促检验价值”的三维驱动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在数字技术赋能、国际协同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探索,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教育新高地。(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6月17日第7版)
本期编辑: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