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简介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综合信息 | 党建之窗 | 规章制度 | 服务指南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信息>>正文
 
   
职教前沿动态(第30期)
2025-07-17 17:37   审核人:

构建数智赋能 双轮联动高职教学团队

节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能教学教改、能实践指导、能技术服务四有三能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为目标,校企共建教师研修平台、研发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智慧教学平台四平台和团队运行长效机制、团队分层培育机制、团队分工合作机制、团队内外协同机制四机制,精心构建出数智赋能 双轮联动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一、数智赋能,助力教师个体成长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携手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教师研修、研发创新、产教融合和智慧教学四大平台。依托教学教改、实践指导、技术服务三类能力提升项目,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研判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项目实战成效及岗位实践表现等关键数据,为每名教师量身定制科学化、个性化的专业成长路径,助力教师自我认知深化、专业发展优化、能力完善强化与教育理念革新,实现教学创新能力质的飞跃。

二、双轮联动,强化团队协作创新

学校创新制定团队运行、分层培育、分工合作、内外协同四项机制,按照制定目标施压力建立机制促动力团队培训育能力分组攻关要锐力团队协同聚合力辐射引领凝助力六个步骤构建团队建设轮。通过愿景共享、机制协同、分组协作、评价互助,实现教师成长轮与团队建设轮双轮联动、共生共长

依托数字化智能平台,学校通过绘制教师个体能力画像与团队整体发展画像精准识别优势短板;运用团队效能动态监测看板实现建设过程可视化管控;构建评价诊断改进闭环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智能诊断平台、持续改进机制),以数据驱动团队建设提质增效。

三、深化合作,搭建多元协作平台

学校创新打造校校协作共同体,联合16所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共建章程、共治机构、互聘成员、共商目标、共享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与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光网络学院,共同打造1+M+N1所学校、M家行业龙头企业、N家区域生态伙伴企业)产教融合新生态,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课程共上、师资共用、基地共建、项目共研双元六共合作模式;搭建校政协同平台,以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纽带,与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教育链与区域经济链的有机衔接;拓展国际协同平台,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共建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职教联盟,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共享团队建设经验,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职教品牌。

四、以评促建,创新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全方位教学团队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法多样化。自主研发团队质量评价系统,对9个国家、3个省级和3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全过程、多维度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学校团队建设成绩显著,先后立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多项国家成果,并以优异成绩通过首轮国家双高校和专业群验收;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涌现出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教学名师等大批卓越教师,形成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实践育人成效显著,指导学生荣获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指导学生累计获得技能大赛国家奖项516项,累计开展培训20.87万人次,授权发明专利683件,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310项,科技到款高达1.76亿元,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2日第11版


多维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节选)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和至真、崇善、尚美的学院精神,以三全育人推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并重、艺术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

一、夯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及时建立健全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党建引领。学院承办第四期湖畔雁阵教师党支部书记沙龙活动,围绕深化党建业务融合,赋能育人质量提升主题,畅谈党建+育人融合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查找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围绕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党支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浸润式课程思政、建设党支部特色育人矩阵、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践行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新型育人模式,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逐渐形成党建工作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深融互促、共同提升的良好格局;开展全体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强调全体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扎实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交流合作。学院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众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围绕艺术赋能育人模式、党建与业务融合、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深入交流,以持续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党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等工作发挥实效,为培养更多优秀艺术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二、全员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各育人主体的独特优势,以群策群力形成正向合力,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攻方向。学院全面落实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的要求,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引导青年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并展示独具特色的课堂设计。评委一一进行点评,帮助青年教师发现不足,让青年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能力。始终坚持学科龙头、科研先导的发展思路,承担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92项。

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以系统的培训和交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把学工队伍建设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学院充分发挥党建服务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开展我为同学做实事——走访宿舍,传递温暖活动,营造温暖友爱的宿舍氛围。承办学校第五届班主任班情熟知大赛,要求班主任聚焦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聚焦学生学业表现,潜心教学和研究,以丰富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聚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公平公正理念、竞争意识、效率观念,激励学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把家庭力量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补充。学院及时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详细介绍学院的基本情况、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等,耐心解答家长热切关心的问题,保障教育方法和措施的有效性,以强大的教育合力,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形式开展温暖寒冬·让爱随行寒假线上走访活动,了解学生的居家生活学习情况、寒假社会实践情况等,构建和谐良好的家校育人氛围,增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生发育人合力。

把社会力量作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助力。学院先后邀请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举办铜铸雕刻制作技艺等不同主题的讲座,为师生带来一场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温度的非遗文化讲座,搭建起学生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平台。

三、全过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

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学院注重全过程育人,以长期持续的教育保障全时段育人。学院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嵌入精准施教理念,既保证育人的全过程性、连续性,又体现育人的针对性、精准性。

强化新生教育。学院着力打造启航梦想向未来新生入学教育十举措,为新生导航、与新生共振,引领新生与祖国同行,勇担时代重任;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围绕思想引领、法治安全、生命关怀、心理成长、国防担当五大维度举办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大主题、小切口、深渗透为策略,将法治意识化为行动准则,让家国情怀扎根心灵沃土,使生命教育照进现实。

强化中期教育。学院开展青鸟计划动员大会活动,加深学生对青鸟计划的了解,助力学生探索和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报名加入青鸟计划提前体验职场环境,熟悉职场规则和工作流程,尽快从学生思维向职场思维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举办科创故事分享会活动,带领学生感受科创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对科创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创活动,将创新思维与扎实技能相结合,在科创领域有所收获。

强化毕业生教育。学院落实一人一档,因人施策制度,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台账,通过组织就业实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去,激励毕业生尽早求职;开展研究生党员就业质量提升工程讲座,为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6月09日第10版


“高校+传承人”激活非遗传承密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近日在京开幕。该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推动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接受系统化培训与跨界交流。十年间,149所院校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培训传承人5.1万人次,探索出一条高校+传承人的非遗活态传承新路。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人,而青年是文化赓续的命脉。高校+传承人模式,正是以教育赋能传承、以市场激活价值、以文化联结青春的密码。尤其在数字经济浪潮下,这一模式通过首发经济思维嫁接传统技艺,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蜕变为生活潮流品,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的同时,也为新业态展示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非遗屡屡出圈,特别是非遗与新经济的结合,催生了一些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十年耕耘,通过教育赋能,实现了市场对接及非遗与年轻人的文化共鸣,非遗文化传承突破闭塞的传统模式,形成了良性的传承发展之路。

通过教育赋能,高校成为了非遗传承的孵化器。高校为传承人提供理论+实践+拓展的立体课程体系,组建教师+传承人+行业专家的跨界师资队伍。这种模式既提升技艺精度和理论深度,又拓宽文化视野。如扬州大学帮助烹饪非遗传承人融合现代营养学,让传统技艺科学化;有的职业院校将研培成果反哺教学,形成传承人进校学技艺,学生随传承人练手艺的共生循环。研培计划不仅教给传承人新的设计理念,还教给他们现代市场营销方法。青年传承人在高校中接触设计思维、品牌管理、数字化制作等现代知识,使非遗从手工作坊迈向现代工坊

非遗的创始源于实用,并通过市场得以延续。非遗在现当代的传承困境,也多因科技进步中非遗原有的实用价值被替代或消减,无法得到市场的正向回馈。如何将原纯实用路线的非遗与现代经济接轨,通过转型成为消费市场中的新经济业态,是非遗活化的关键所在。高校通过产业联动,推动非遗融入新消费场景,呼应新经济从流量消费价值消费的转型。比如研培计划中,苏绣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饰品,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打开销路,成为可穿戴的非遗。非遗产品凭借文化稀缺性,契合消费者对差异化和精神满足的新需求,引领了价值消费的回归。

非遗传承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文化认同,高校+传承人模式有较好的代际联结。通过拍摄非遗纪录片、开设校园非遗工坊,学生亲身捶打铜器、扎染布料,在体验中建立情感纽带的场景化传播传承人,推陈出新让老手艺变身国潮艺术品实现跨代际对话……让年轻人从非遗中看到自我价值与社会意义,让代际之间的文化认同得到深化。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第2版)

本期编辑:艺术设计系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电话:0533-6811918  地址:淄博市周村区米山路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