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简介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综合信息 | 党建之窗 | 规章制度 | 服务指南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信息>>正文
 
   
职教前沿动态(第26期)
2025-05-16 18:04   审核人: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新标准”的几个特点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它在规范职业院校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教育部发布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10.1万余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82.1%。基本形成了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体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新动向,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随着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亟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新标准”一是聚焦重点专业领域建设教学标准。二是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

第二,对接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新要求,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新标准”填补了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空白,印发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64项,对指导和规范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意义重大。

第三,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助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智能化。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新标准”坚持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

第四,关注区域发展的新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院校进一步设置课程体系与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新标准”致力于解决“国家统一性要求”与“各校自主灵活性”的矛盾,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新标准”为职业院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以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充足的空间。允许职业院校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围绕办学基础、育人特色、运行资源等情况落实专业教学标准。“新标准”既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基本方向不变,也保证了不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有了“新标准”,关键在落地,这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宣传解读,组织各行业聚焦本行业领域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开展宣传解读,帮助职业学校全面了解和把握“新标准”。二是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将“新标准”有关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切实提升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贯彻和应用新标准的能力。三是指导各职业院校认真执行“新标准”,全面修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落实新标准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来源:现代职业教育网)


虚拟教研室赋能“双师型”教师成长

的建构进路

虚拟教研室展现出重塑教育教学生态的强大张力,是赋能“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此,虚拟教研室赋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需要从价值缔约和愿景引领、制度重塑和流程再造、场城转换和多维赋能、数字公共能量场供给以及场景建构等多个维度绘制立体化的发展图景。

一、虚拟情感共同体建构:多元主体的价值缔约与愿景引领

多元主体的价值缔约和愿景引领是虚拟情感共同体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价值缔约是共同体成员间达成的共识,它反映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共享价值观;共同愿景则是共同体成员对于未来发展的共同期许和目标。作为一个汇集多元主体的网络平台,职业教育虚拟教研室构建了一个有机的教师教学共同体,校企间、学校间、教师间的价值缔约和共同愿景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虚拟规约共同体建构:共生治理的制度重塑与流程再造

“共生”原属于生物学概念,主要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共生已逐渐从生物领城拓展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共生的本质体现在自组织现象、共同进化以及合作竞争关系之中,而合理分工则是共生体实现效益的关键途径。在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中,共生理念契合校企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促进各方在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实现共赢发展。高职院校虚拟规约共同体在组建初期便应聚焦于共生规约框架的构建与引导。一方面,需要确立空间制度规范以引导规制“校一企一师”之间的共生行动。另一方面,从突破性虚拟流程再造进行共生治理,即通过组织再造来进行流程再造。

三、虚拟利益共同体建构:产教融合的场城转换与多维赋能

根据场域理论,产教融合场域是教育场域与产业场域分化和共生的结果,其本质上是一个生产与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主要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来追求价值增值”。在虚拟教研室这个新的场域中,通过多场景混合和虚实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教育和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建立虚拟利益共同体并实现场域转换和多维赋能。一方面,根据“形式可‘虚”,落地要‘实””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分析,实现产教双方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动态调整。

四、虚拟资源共同体建构:数字公共能量场供给的三重逻辑

虚拟教研室通过技术变量兼容强与弱、老与新,盘活教学资源存量、做优教育资源增量,以生成式资源配置的方式化身为数字公共能量场。在构建虚拟资源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平等性、差异性、补偿性三重逻辑。首先,平等性逻辑的核心在于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其次,差异性逻辑聚焦于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资源供给。最后,补偿性逻辑着重于提供深度的知识价值补偿。正是主体、环境、资源三者之间互动生成的螺旋式上升超循环发展模式,为“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大规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虚拟技术共同体建构:教育情境的深度沉浸式场景建构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对教育研究领城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融合迈向新高度。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虚拟教研室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为教师教学实践打造全新的实践场域,助力教师获取专业成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实现个人“意义建构”的深化。(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如何融入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新赛道?

2025年4月1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做出了整体部署。面对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职业教育应积极担当,主动作为,自觉融入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新赛道,深化数字赋能,积极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整体性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一、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网络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防护网,不断利用网络强化主流舆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主流价值导向,争做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打造智慧教学典型应用场景,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意见》要求,坚持应用导向,以深度应用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打造融讲授、实训、交互、研讨、远程直播、AI辅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教学应用场景,如数字校园、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为学生创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深度化。要推动大模型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大模型在职业教育中的垂直应用。要构建“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通过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实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三、赋能新基建“五金”建设,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职业院校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需要,在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学校开设专业的同时,大力推动学校各专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专业数字化赋能产教深度融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的要求。要大力开展精品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习实践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等智慧课程,并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以推广应用,更好地服务职业培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等,助力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积极研发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要将数字素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助力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更好地适应数智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推进“名师课堂”常态化应用,深化名师线上工作室等建设,完善在线教研机制。要通过数字化大力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更好地解决实训中的“三难三高”问题,提升学生实训效果。要大力探索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等,构建新型教学组织形态,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和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应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强化全面发展育人导向,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开展多维度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推动实现教学全过程、发展全要素伴随式数据采集,开展精准画像,让师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收获,激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国际共建共享,赋能人才国际化培养

职业院校要通过数字化赋能“鲁班工坊”等职教出海项目建设,依托职教海外办学机构、为东南亚、中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数字+技能”复合型人才。要通过与海外办学机构合作共建数字课程、数字实训基地与虚拟实验室等,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来源:高职观察)


本期编辑:机电工程系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电话:0533-6811918  地址:淄博市周村区米山路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