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只有时时了解职业教育新动态、事事对标职教发展新标杆,才能精准把握职业教育的新风口,加快建成以时尚创意为主要特色的国内一流、 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为使大家及时了解职教领域改革新成果、发展新趋势,按照学校领导要求,党政办公室牵头编印了《职教前沿动态》, 每周一期,及时报道和解读职教领域最新政策、最新动态、最新实践和研究成果,以期为广大干部教师开展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也期待各位领导、老师积极通过《职教前沿动态》,分享自己或他人的职教改革经验,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更好地成就自己。
教育部部署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
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抢抓就业工作冲刺关键期,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于5月至8月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百日冲刺”行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提速增效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开展“就业促进周”等六大行动,精准拓展就业岗位,持续优化指导服务,引导帮助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积极求职,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开展“就业促进周”聚力行动。各地各高校集中组织大规模校园招聘、政策宣传、访企拓岗、供需对接、重点帮扶、征兵动员、成果宣介等主题活动,加快推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
二是开展“访企拓岗”提质行动。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高校领导班子立足毕业生求职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企供需对接活动,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新空间。二级院系领导班子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足质足量开拓专业相关性强、人岗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各地结合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企业用人需求,按区域、按行业组团访企拓岗。加强新开拓岗位的归集整理和精准推送,按生、按岗建立信息库,持续跟踪调查招聘达成度,提升岗位利用率。
三是开展校园招聘增效行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持续加强就业岗位的互联共享和精准推送,举办“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招聘活动。 各地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各高校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进校招聘的开放力度,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直播带岗、网上宣讲、远程面试及就业信息个性化订阅等服务,提升校园招聘实效。
四是开展公共部门招录加速行动。各地加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岗位招录(聘)进程,各高校抓紧推进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等升学考试。组织实施第五季“国聘行动”,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集中宣传 “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 专项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积极开拓基层就业岗位,健全支持激励体系。加大征兵宣传和军队文职人员政策宣介,健全支持激励体系,配合做好兵员征集工作。
五是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优化行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播出系列“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党 团组织活动、带生访企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就业观。畅通毕业生沟通反馈渠道,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和求职诉求。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招聘付费”等就业陷阱,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
六是开展重点群体帮扶护航行动。各地各高校持续完善 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 残疾等就业困难毕业生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建立 帮扶工作台账,做好精准有效帮扶,动态跟踪求职进展。特 别关注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就业去向的重点群体毕业生, “一对一”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认真组织实施宏志助航 计划,优先保证2024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应 培尽培”,切实提高参训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来源:教育部2024年5月20日)
威海职业学院:非遗技艺进课堂
文化传承润匠心
在威海职业学院现代化建筑群间,有一座白墙灰瓦的中 式四合院格外显眼。小院的木质牌匾上写着“非遗学院”四 个大字。院内的10多间教室宛如精致的工坊。学生们或安 静地在葫芦上作画,或凝神屏气地剪纸,或用小锤子和錾刻 刀在锡纸上錾刻图案,或用锯子切割木料发出“嘎吱”声……
“每周五下午,小院里的非遗公选课很是热闹,已经成 了师生们的打卡地。”据威海职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林媛介绍,2017年,学校成立了非遗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威海 锡镶技艺、威海剪纸和胶东花饽饽习俗等12个具有威海地域特点的非遗社团,并开展各类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2023年,威海职业学院又将非遗保护传承渗透到教育体系中,首次开设系列非遗技艺公选课,打造宣传、研究、生产全链条式非遗传承模式。学生完成学习后可获得学分,还可加入相应工作室实习、就业,在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同时,鼓励师生将非遗项目转化为真实商业项目,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2018年,冯金彪、李豪进入威海锡镶技艺卓越工匠班,开启师带徒全天候学习模式,从兴趣爱好培养逐渐转向专业技艺的深度传承,并成长为锡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谷伟认为,青年人擅长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中,制作的工艺品符合市场需求,更利于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
2019年,锡镶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吸引越来越多学生加入,由师生设计制作的锡镶礼盘等非遗文创产品获得市场认可。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技艺传承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威海职业学院团委副书记林彦芳表示,职业院校不仅拥有非遗技艺传承所需的教学基础,还具有完备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资源,进一步加深各技能专业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联系,“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助力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机械类专业则可助力非遗制作技艺改进”。
除社团活动和公选课外,威海职业学院还积极探索“静态展示、动态参与、活态传承”的非遗传播形式。非遗学院对学校师生和来访客人全面开放,通过举办非遗游园会,常态化集中展示师生非遗作品。
为建立与社区、农村的良性互动,威海职业学院结合“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中小学、社区、村庄,定期开展非遗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方非遗文化认同感,鼓励更多人动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在威海职业学院,各院系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各具特色, 传承方式更为灵活。酒店学院设置了非遗工匠班、大师工作 室等,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与所属 中式面点专业紧密结合,搭建起校村合作渠道。师生共同制 作精致美味的花饽饽,再由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村联系订单对 外出售,销售所得全部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出了一条 可施行、有效果的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陆续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非遗学院累计 培养学员超2600人,开发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其中,《非遗锡镶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锡镶、宫家彩绘葫芦、珐琅彩装饰画等非遗项目生产性实训营业额达百万元,已成为学校对外交往的文化符号。(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5月22日第7版)
以创新应用引领数字教育变革——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 平台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3月28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 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最受欢迎课程”及应用典型案 例代表颁发证书。
两年间,国家平台资源总量迅速增长。中小学平台资源总量达到8.8万条,高等教育平台拥有了2.7万门优质慕课, 职业教育平台遴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超1万门,全面赋能学 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2023 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典型案例推荐工作的通知》,共收到各省份选 送的案例三百余个,覆盖基教、职教、高教各学段,涉及助 学、助教、助研、助管、助交流合作等诸多主题。这些案例折射出我国数字教育正从资源共享走向数据驱动、智能融合 的新阶段,展现了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理念升级和坚持应用为王的强大力量,用实践证明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中国教育报联合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对部分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特点1创新育人方式,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山东大学构建起了“数智化生 态教学场”。这个通过数字赋能、覆盖2506个教学班的“生 态教学场”是一种混合式教学体系,既有线下教学,也有线 上教学。学生们通过线上讨论、线下协作,实现“互通、互动、互联”;教师们通过线上答疑、线下研讨,促进“共进、 共享、共建”。
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式学习也出现在天津科技大学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天津科技大学的所有课程修读都打破了年级和专业限制,97门课程实现了滚动开课。学校还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IFT 国际认证等认证要求,增设分级高阶选修课50门,并进行基础课程分级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培养。
从各地的教学探索中可以看到,个性化培养方案、有弹 性的教育体系、开放式学习共同体等实践探索逐渐起步,人 才培养方式改革更加活跃。
近年来,教育数字化校本创新应用研究在深圳市南山区 学校中自带终端(BYOD)的教学班里开展。截至目前,基于MO0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APP 的创客式教学与游戏化学习模式、基于智能教学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和STEAM课程探索的四种典型模式已逐步成形。教学模式不再单一,教学内容超越课本,教学场景任意切换……数字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能量”。
特点2创新应用场景,扩大优质资源辐射
智慧教育,应用为王。如何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平台创新 性应用,拓宽应用场景,发挥平台在支撑重大教育改革、服务重要教育业务等方面的效能平台和技术可以在哪些不同场景进行拓展应用这些问题是各地各校的关注焦点和探索目标。
“平台可支持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应用场景。技术资源、工具与学习系统的适 切应用,构建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对于创新数字化教学新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突破性的功能作用。”郭绍青介绍,许多学校利用平台中科学等相关内容赋能“双减”, 拓展课后服务的内容;一些学校利用平台资源推动家校协同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今,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模式被应用在了多种教育教学场景中。平台资源不仅解决了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和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等问题,而且让学生学习有热情、有动力、有活力。
教育资源与学习空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数据与资源进一步丰富数字学习空间的内容,从而形成资源与空间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从三维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的多维空间,正在改变人们的知识共享方式,实现跨时空的智力联通与交互方式转变,使许多在物理空间无法开展或难以进行的活动得以发生。”郭绍青分析,随着基于教育专用大模型 开发的智能老师与学伴嵌入的虚拟科技馆等虚拟交互学习 资源系统的供给,将会对教育产生真正革命性的影响。
特点3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数字基座作为一个中枢,为长宁区师生的教育数字化转 型实践提供了公平、开放、包容的参与环境。在这里,人人 都是主角,知识共学、数据共研、价值共创。长宁区通过推 进数字基座建设,让师生都能参与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中来,以数字赋能实现育人模式变革,以数字驱动为每个学 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从平台的受益者,到平台的建设者,在智慧教育平台的 应用实践中,各地在应用优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教师 数字素养,推动教师研发、创变数字资源和应用工具,逐步 建立起开放可持续的数字教育生态。
以用促建、以用促优。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应用是各地 区和学校的管理者与应用者的“大考”,不仅需要自上而下 的推动,更需要每个人的创新和努力。
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受访专家提出,无论是国家平台 应用推广,还是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教育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为物质条件。
王学男表示,当前我国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仍 客观存在着数字鸿沟,在完善基础设施智能化部署、实施智 能流量控制与智能负载均衡、实现教与学环境泛在智联的过 程中,仍需要发改、财政等部门持续保障经费投入。因此, 她建议,将支持数字教育发展的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 评价范围,引导相关部门形成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合力。(《中 国教育报》2024年4月2日第4版)
本期编辑:党政办公室